藏在大腦裡的情緒秘密

藏在大腦裡的情緒秘密

作者:和田秀樹

了解藏在大腦裡的情緒祕密

許多人覺得「老是焦躁不安」、「莫名煩悶不堪」的情緒波動,是自身的性格所致。

一般認為每個人都有的情緒是發自內心,但所謂的「心」究竟在哪裡?

一看見喜歡的人、一遇到緊張的場面,胸口都會怦怦跳。所以從前都以為「心」就是指心臟。然而,隨著醫學進步,我們了解「心」不是來自心臟,而是大腦玩的把戲。所有的喜怒哀樂情緒,都是源自大腦的作用。因此,情緒由大腦產生,也受大腦主宰。

聰明的讀者想必會問:「更年期障礙不是也會影響情緒起伏嗎?」確實如此,談到情緒是否「全由大腦掌控」,倒是無法全盤說「YES」。

各位應該都聽過,當女性進入更年期,由於荷爾蒙失去失衡,會很容易焦躁,有的人也變得暴躁易怒。

最近的研究顯示,男性荷爾蒙較多的人,不論男女都會更善於交際。由此可知,體內分泌的荷爾蒙化學物質也會以各種形式影響情緒。

人體雖然有免疫功能(這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但免疫功能一旦下降,情緒就會低落。像是我們因免疫功能下降而感冒時,偶爾會沮喪地哀歎:「我就是工作能力差的廢柴。」又或者倍感孤單想找人安慰,因而對照顧自己的人產生好感。像這樣,當免疫功能下降成了身體變化的引爆點,自然也有可能改變情緒。

不過,荷爾蒙的分泌與免疫功能同樣都會經由大腦作用影響情緒。大致上來說,幾乎所有情緒都會受到某種大腦作用所影響。

認識你的情緒腦

話說回來,情緒到底是從大腦何處產生的呢?相信很多人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吧。根據研究指出,人的情緒是出自腦內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一般認為是在大腦的正中央。

邊緣系統是指由扣帶迴(Cingulate gyrus)、扁桃體(Amygdala)、海馬迴(Hippocampus)所構成的大腦結構總稱。扣帶迴負責處理血壓、心跳、呼吸調節、做決定、產生共鳴、認知等情緒;扁桃體負責處理莫名的恐懼、不安、悲傷、喜悅、直覺等情緒;海馬迴則是掌控來自眼、耳、鼻的短期記憶與資訊。

邊緣系統的外側有大腦新皮層(Neocortex),主要是掌控理性分析的思考能力和語言功能,所謂的「理性」也是由這個大腦新皮層控制。因為這是從低級生物演化成人類等高級生物時形成的全新腦部結構,所以稱為「新皮層」。

因此,就演化的歷史來看,最先形成的大腦結構是邊緣系統,後來才是大腦新皮層。當邊緣系統受到刺激,就會產生愉快、恐懼、悲傷這類的本能情緒反應。然而,即使是相似的情緒,也有各自不同的類型。

例如,單從「恐懼」的情緒來看,有的是「我很怕那位暴躁易怒的上司」,有的是「我有懼高症」,也有的是「我怕鬼」。大腦新皮層的作用,便是讓同樣的「恐懼」情緒,擁有如此不同種類的含意。

不僅如此,即使接受同一種刺激,每個人的實際感受有時也各不相同。例如觀看同一張靈異照片,有的人會害怕得連看都不敢看一眼,有的人卻是目不轉睛地瞧得津津有味。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因為最初產生的「情緒」,會在當事者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經驗與知識、教育等各種不同層面的影響,形成左右身心甚鉅的強烈情感。反過來說,也有的會變成微不足道的情感。

換句話說,邊緣系統所產生的情緒,在發生當下並沒有太大的個別差異。開心或害怕這兩種不同情緒所帶來的差別也沒有那麼大,之所以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詮釋方式,形成深淺不同的情感差異,主要是大腦新皮層的反應因人而異。

大腦新皮層的最大特徵是每個人理性處理情緒的發展程度不一樣,於是造成差異。

人與動物不同,即使生氣,也不會立刻訴諸暴力。就算內心難受,也能忍住淚水。知道對方正在生氣或傷心難過時,想說的話也會吞進肚子裡。

人類比動物更擅長表面功夫。自從人類開始過著群體生活,肯定就在社交能力加速發展的階段,演化出新的大腦新皮層。

不過,這種社交能力有時也會失序。沒錯,例如在三杯黃湯下肚之後。酒精對人體的刺激性極強,飲酒過量會麻痺整個大腦。舉例來說,大腦新皮層一旦麻痺,就會失去理性。像是在居酒屋大吐對公司日積月累的不滿,或者對有好感的異性示愛。

如果繼續大量酗酒,邊緣系統也會產生麻痺,剝奪了運動功能與記憶力這兩項動物維持生命所需最低限度的基本能力,所以才會有醉得踉踉蹌蹌、記憶空白的情形,像是:「我不記得自己是怎麼回家的。」

總而言之,所謂的情緒,便是「由邊緣系統產生,再由大腦新皮層賦予意義。」從上述種種證據看來,大腦新皮層肩負「塑造人性」的重要任務。因此,本書所要探討的「老是焦躁不安」、「莫名煩悶不堪」的情緒,就是因為大腦新皮層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只要改善大腦新皮層的狀況,即可妥善處理這些情緒。

額葉失調,情緒也易失控

早在一九三○年代,便已提出「情緒是由邊緣系統產生」的假設。經過後人日益的研究,有了更重大的發現。事實上,過去早已假設控制情緒的具體位置,就在腦內的大腦新皮層中,即命名為「額葉」的區域。

大腦新皮層覆蓋邊緣系統周圍,並根據各部位分成額葉、頂葉(Parietal lobe)、顳葉(Temporal lobe)、枕葉(Occipital lobe)。其中,額葉在頭部前方,相當於額頭的內側。

為什麼說「額葉負責掌控情緒」呢?舉個例子。若是罹患腦梗塞或腦瘤等腦部疾病,病患會因為腦部受損部位所影響,有的人失去計算能力,有的人則會說不出話來。因為大腦各區域負責的功能各不相同。

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額葉如果受損,智力測驗的成績並不會下滑,受影響的反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

葡萄牙籍的埃斯加.莫尼茲(António Egas Moniz)醫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一九三五年發明了額葉切除術(Lobotomy),一九五○年代則證實這項手術產生的後遺症,因而也令人聯想到額葉與情緒的關係。

額葉切除術是從人體其他部位進行切除額葉的手術。方法有許多種,有的是在頭蓋骨上鑽一個洞,利用細長的手術刀切除額葉;有的是將冰錐插進眼窩,切斷神經纖維。當時已假設額葉會造成負面情緒,為了改善尚無治療方法的思覺失調症及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才發明了額葉切除術。

美國精神科醫師渥特.富利曼(Walter Freeman)等人對精神病患施以額葉切除術後,發現可抑制精神病患的暴戾性情,這項劃時代的治療方法因此風靡世界各地。

發明額葉切除術的莫尼茲醫師於一九四九年獲頒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獎理由是「發現額葉區域腦神經切斷療法,對特定精神疾病具有治療效果。」

在施行額葉切除術後,如果病患的智力完全不受影響,確實是一項能穩定情緒的劃時代療法。

然而,自從莫尼茲醫師獲獎後,卻陸續發現有些病患變得無精打采、缺乏感情,失去了自我。原以為是「奇蹟手術」的額葉切除術,頓時成了「惡魔手術」而遭到全球禁止施行,但是人們也因此了解情緒的掌控是與額葉息息相關的。

到了一九九○年代後期至二○○○年代初期,隨著檢測大腦活動的科學儀器日新月異,已能利用磁振造影(MRI)技術具體呈現腦內的血流量,腦科學因此急速發展。

經過研究證實,人的所作所為,是由大腦的某個區域主導。例如讓接受試驗者進行算數與朗讀,會發現腦部血流量活絡的區域各不相同。透過實驗即可得知,「算數是與腦部某個區域有關」。

一般來說,角迴(Angular gyrus)是算數中樞;顳葉則是語言中樞,與朗讀時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關。這些行為確實能增加該區域的血流量,但是研究顯示,額葉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血流量更多。由此可知,算數及朗讀可活絡額葉。

另一項實驗則顯示,人處在驚慌狀態時,額葉的血流量會大減。由此便能大致了解,額葉功能不佳時,即無法有效掌控情緒。

© 天然量子科技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